
常姓的來源,姓常的起源
常姓的淵源主要有四大支∶古常國、姬姓和羋姓。
第一支出自古常國。相傳黃帝時代已經(jīng)存在常侯國,黃帝之臣常先、常儀均為古常國之后裔。常姓的歷史雖十分悠久,但常姓在夏商時代的活動沒有任何資料,古常國的后代失去了音信,僅在春秋時留有一點痕跡,春秋時莒國有常儀靡之地,在今山東莒縣北,或為常儀族居住過的地方。
第二支出自姬姓。周武王滅商后,封其同母弟封于康,稱康叔封,康國在今河南禹州西北的夏王少康的古城。周成王時轉(zhuǎn)封于衛(wèi),史稱衛(wèi)康叔,衛(wèi)國先建于商朝國都朝歌城郊,在今河南淇縣東北。衛(wèi)康叔的支庶子孫食采于常,在今山東膝州東南,子孫遂以邑名為氏。姬姓常氏的歷史至少有3000年。
第三支源出姬姓。吳國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和仲雍,吳王封其支庶子孫于常,也就是吳先祖曾居住的延陵古城,即今江蘇常州,子孫遂以邑名為氏。
第四支源出羋姓。楚大夫恒思公之后有恒氏,常氏。到北宋時,為避真宗趙恒的名諱,改天下所有恒姓為常姓。其實恒、常兩姓原本一家,同出一宗。
外族融入
常姓同外族的關(guān)系十分密切.從西漢起不斷有外族血液流入,外族常姓是組成***常姓的重要成分。兩晉時期的山越族、隋時西域都善右族均有常氏。宋時恒氏因避真宗恒之名諱,改為常氏。到清朝時滿洲八旗姓瓜爾佳氏,常佳氏均集體改姓常氏。隨后的蒙古族、回族都有改本民族姓為漢姓常者.這些北方地區(qū)外族常姓人群與漢族混居,逐漸融合同化成為漢族。
分布與遷移
先秦時期,常姓活動在山東、浙江一帶。兩漢時期,常姓西移經(jīng)河南達山西、四川。三國兩晉時,四川和河南成了常姓主要的生息地。同時常姓挺進甘肅,在隋唐時期成為望族。到唐宋時期,常姓已經(jīng)散播到江南各地。
宋朝時期,常姓大約有12萬人,約占全國人口的0.15%,排在第一百零六位。四川為常姓第一大省,約占常姓總?cè)丝诘?2%。主要分布于四川、河南,這兩省占常姓總?cè)丝诘?7%;其次分布于安徽、山東、山西,廣西、湖北五地。當時常姓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(qū),兩部四川、東方豫皖魯為常姓兩大塊聚集區(qū)。
明朝時期,常姓大約有9萬人,約占全國人口的0.1%,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。山西為常姓第一大省,約占常姓總?cè)丝诘?6.8%。主要分布于山西、河南,山東,河北,這四省大約占?常姓總?cè)丝诘?7%;其次分布于浙江、安徽、江西三省。宋元明600余年,常姓人口主要向北部、東南遷移,晉豫魯冀為常姓聚集中心。
當代常姓人口已達218萬,為全國第一百零三位姓氏.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.16%。自宋至今1000余年中,常姓人口增加率呈V形。目前常姓主要分布于河南、河北兩省,大約占常姓總?cè)丝诘?2.1%;其次分布于山東山西、安徽、陜西、遼寧,這五省集中了常姓總?cè)丝诘?33.4%。全國形成了以豫冀魯晉為中心的常姓聚集區(qū)。600年間,常姓人口流動主要是由東南向中原強勁回遷,由華北向東北的移民也很明顯。
郡望與堂號
郡望和堂號∶常姓的都望有平原、河南等。常姓以知人為其堂號。"知人"堂號典出唐朝的常何。常何為唐太宗時中郎將,不識字。太宗要求大臣上書議論***大事,常何只好請門客馬周代筆。太宗十分欣賞,表揚常何寫得好。常何不愿意竊取別人的功勞,遂如實向太宗說明原委。太宗立刻召見馬周,封其為監(jiān)察御史,并表揚常何的知人,賜其綢緞三百匹。